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哈尔滨剑桥学院的一个独立建制的教学实体,隶属于智能与电气电子工程学院。该中心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不断发展与进步。以下是中心的基本概况:
一、发展历程
1、成立背景: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理念。
2、重要节点:
- 2018年:大力投入资源,建设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系列现代化专业实验室。
- 2021年:进行改造升级,目前包括人工智能机械狗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物流实验室以及人工智能语音实验室等。
二、运行制度措施
1、开放制度:实行全面开放制度,除正常教学安排外,其他时间均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学生可提前预约使用。
2、跨学科参与:鼓励其他专业学生跨学科参与实验竞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3、安全培训:学生需在进入实验室前接受安全培训,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结束后做好设备整理和清洁工作。
4、实验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教学过程监控机制,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
2、培训提升:注重教师的培训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定期组织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专业培训课程和企业实践项目。
四、实验教学设备
1、设备更新:根据实验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定期制定设备采购计划,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
2、设备管理: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采购时间、使用记录、维修保养情况等,实行设备专人负责制。
五、学校建设规划和措施
1、设施设备扩充与升级: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扩充和升级实验教学中心的设施设备。
2、拓展实验教学领域:紧跟行业趋势,积极拓展实验教学领域,开设新兴技术相关的实验课程,加强跨学科实验教学项目开发。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六、实验教学
1、教学情况:开设45门实验课程,面向10个专业,每年服务约2500名学生,累计实验人时数达96632。
2、教材建设:近五年出版42种实验教材,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获得1项省级及以上奖励。
3、教学理念:秉持“实践创新、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强调实践核心,鼓励创新,促进学科交叉,倡导全方位开放。
4、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
5、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如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提升教学效果。
6、教学成果: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高,教学改革论文发表多篇,教材编写成果显著。
七、实验队伍与教改研究
1、中心主任:魏昭辉教授,负责中心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申报与教材建设等工作。
2、人员构成:中心共有44名专职人员,包括12名正高、18名副高、8名中级职称人员,以及25名硕士、11名学士。
3、科研成果: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八、设备环境与条件保障
1、环境条件:实验室使用面积达2982平方米,设备台套数1247台,设备总值1477万元,设备完好率97%。
2、仪器设备配置:配备多种高价值设备,如高性能服务器、风光互补拆装式试验台、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平台等。
3、实验教学环境与安全:严格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实验教学环境的安全。
4、运行与维护:实行开放式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的维护维修机制,确保实验室的稳定运行。
九、数智化建设
1、数字化实验:开设1个数字化实验项目,面向5个专业,资源容量达1000GB,年度访问总量为12387。
2、数字化管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实验室建立,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涵盖多个数字化相关领域的课程体系。
3、数字化建设制度:制定年度设备采购计划,建立课程评估机制,设立数字化教学督导小组,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十、示范与辐射
1、中心特色:多元化开放的实验室设置,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政策,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成果丰硕。
2、建设成效: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科研成果丰硕,教学资源共享与辐射效应显著。
3、示范作用:为其他实验教学机构提供了多维度的借鉴范例,包括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
十一、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步伐,规划增加低空飞行器、人工智能视觉和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强与科研的结合,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先进实验装备,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验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推动跨学科合作,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